故都旗裝——沈陽故宮珍藏清宮旗袍展
2013-11-24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9月18日,做為“盛京1636——第二屆沈陽旗袍國際文化節(jié)”重要活動內(nèi)容之一,“故都旗裝——沈陽故宮珍藏清宮旗袍展”正式開展。14件典雅秀麗的清宮后妃旗袍將沈陽故宮師善齋展廳映襯得姹紫嫣紅,分外華美富麗。
本次展出的旗袍中有三件吉服袍,分別是“清黃緙絲五彩八團金龍袷袍”“清茄紫色江綢暗團花鑲緙絲邊棉袍”“清綠緞鑲領(lǐng)邊袖棉袍”,其中“清黃緙絲五彩八團金龍袷袍”為清朝皇后在宮中節(jié)慶活動穿著的吉服袍。此袍為典型的滿族服裝樣式,大襟右衽,馬蹄袖式。全袍以精美的緙絲工藝制作,領(lǐng)口、胸前開襟、肘上部及左右馬蹄袖均飾云龍紋圖案,外飾片金織錦;袍身為明黃素地,飾八團龍紋圖案,在前胸、后背及左右肩部各有一團龍,前后大襟左右各有兩團龍。此袍體現(xiàn)了清宮織繡品的高超工藝與華美紋飾。
除去上面提到的三件吉服袍外,本次展覽展出的大部分為清宮后妃穿著最為頻繁的燕居服飾,即清宮后妃在園苑、后宮日常穿著的便服。清中期以前的宮廷便服仍保留著漁獵民族服飾的諸多特點,比如強調(diào)捻襟、馬蹄袖的保暖功能,強調(diào)便于騎射的束身窄袖的款式等。道光以后,隨著政權(quán)的穩(wěn)固,服飾逐步追求舒適寬大,襯衣和氅衣應(yīng)運而生。氅衣因為是穿在最外面的服飾,面料尤為華麗。
本次展覽展出的“清嫩綠暗團花鐵線紗氅衣”,為清晚期經(jīng)改制的滿族服裝樣式,但沿襲了滿族傳統(tǒng)服飾的基本要素:圓領(lǐng)、捻襟右衽、直身式袍服、身長至掩足等,袖子則完全摒棄了馬蹄袖,而為闊平袖。全袍以嫩綠色紗料制作,裝飾多道鑲邊工藝,領(lǐng)口、開襟、左右肋下、左右袖部均飾彩繡圖案,中間為墨地彩繡鳥禽、花卉圖案,側(cè)飾粉地花卉、墨地素邊;袍身于嫩綠紗地暗織團花圖案,雖為盛夏紗衣,也不失宮廷服飾的華美與富貴。左右開裾至腋下,并在開裾處用絳帶、刺繡邊飾等鑲飾如意云頭,工藝精巧,寓意吉祥,穿著時衣裾翩翩,尤顯女子窈窈之美。
襯衣和氅衣從外表上區(qū)別不是很大,但是在穿用上兩者還是有明顯區(qū)別的。襯衣的兩側(cè)沒有開裾,行走時不致露出腿部,因此襯衣是可以單獨穿用的便服。襯衣的外面還可以套穿馬褂、坎肩、氅衣等短款或開裾較大的便服。
清宮每到三、九月服裝換季,無論天氣冷暖,都要奉旨守制換季,薄質(zhì)的緙絲、紗、綢等面料難以抵擋春秋早晚寒涼,因此就出現(xiàn)了面料軟薄而里子綿厚的襯衣。因此襯衣有內(nèi)絮薄棉的,也有掛各種皮里的。
襯衣和氅衣雖然都是便服,沒有制度上的特別規(guī)定,但是在使用龍紋、用色、用料等工藝上,仍要求恪守清代服飾制度的規(guī)定:明黃色面料和里子為皇太后和皇后專用,其他妃子不可僭越。
清中晚期,出現(xiàn)了多道鑲邊的旗袍樣式。“清淺藕荷綢鑲邊百摺棉袍”就是這種款式的代表,全袍以淺藕荷綢料制作,裝飾多道鑲邊工藝,領(lǐng)口、開襟及下擺部均鑲十余道鑲邊,飾花卉、幾何圖案和單色紋等圖案;袍身織傳統(tǒng)的萬字紋;下擺制成百摺式,新穎別致。此袍采用多道鑲邊工藝,反映了清中晚宮廷服飾追求繁縟和奢華的理念。

友情鏈接 / 地理位置 / 在線咨詢 / 聯(lián)系我們
地址:中國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(qū)沈陽路171號 郵政編碼:110011 地鐵站點:中街
咨詢電話:024-24843001 投訴電話:024-24843001-8805(非開館時間請撥024-24843001-0)
緊急救援電話:024-24842106
網(wǎng)址:http://www.wuhan148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