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品
描述
此展品由新疆和田碧玉制成,磬體為鈍角矩形,長邊為鼓,短邊稱股,兩面均滿刻陰線描金云龍紋,呈雙龍戲珠圖案,金龍翻轉(zhuǎn)騰躍,出沒于碧水之中,氣勢宏偉壯觀。磬上部火焰珠內(nèi)琢以圓孔,穿以黃絲繩用于懸掛演奏。正面云龍紋中間開光處,刻有特磬律名及制成年款:“特磬第三太簇。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,歲在辛巳冬十一月己未朔,越九日癸卯琢成?!北趁婵逃星』实塾沏懳?,闡述以新疆和田玉制磬的淵源及意義:“子輿有言,金聲玉振;一簴無雙,九成遞進(jìn)。準(zhǔn)今酌古,既制鎛鐘;磬不可闕,條理始終。和闐我疆,玉山是矗;依度采取,以命磬叔。審音協(xié)律,咸備中和;泗濱同拊,其質(zhì)則過。圖經(jīng)所傳,浮岳涇水;誰誠見之,鳴球允此。法天則地,股二鼓三;依我繹如,獸舞鸞鬖??紭肺r(shí),乾禧祖德;翼翼繩承,撫是萬國。益凜保泰,敢或伐功;敬識歲吉,辛巳乾隆。”題后署款:“乾隆御制”。
特磬是清代宮廷中和韶樂中的重要樂器,首用特磬始于乾隆二十六年冬至圜丘大典。最初由靈璧石料制成,隨著新疆玉石的不斷進(jìn)貢,轉(zhuǎn)用碧玉材質(zhì)。特磬一套共十二枚,各為一律,共十二律,以薄厚定音律。十二磬各懸一簴,簨簴與鎛鐘架大致相同,便于使用。凡作樂,先擊鎛鐘以宣其聲;樂將止,擊特馨,以收其韻。